0 人浏览 | 评论 2024年06月26日 来源:曲阜史敢当

一纸桑皮,千年传承

王庄镇纸坊村是曲阜桑皮纸制作技艺的主要聚集地。桑皮纸古时称“汉皮纸”,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以桑树皮为原料,经过72道加工工序生产出的传统手工产品。桑皮纸纸质纤维细长,交错均匀,色泽淡黄,纹理美观,在古代广泛使用,是保存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五百多年来,纸坊村村民一直以制作桑皮纸为主要副业,最鼎盛时,该村有桑皮纸作坊300余家,其所造之纸品质优良,纸质柔韧、不生虫、不腐蚀,天然环保,在业内享有盛誉。2009年,“桑皮纸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鲁明桑皮纸获批“济宁市老字号”。

图片

揭纸工序。桑皮纸质绵柔质坚、不生虫、不腐蚀,天然环保,被誉为纸业“活化石”

纸寿千年,世代相传

图片

据传,纸坊村的桑皮纸制作技艺始于北宋年间,后于明代初,郑氏、乔氏两家从山西迁居于此,将新疆的桑皮纸技艺与曲阜当地的技艺进行整合,发展成了现在的桑皮纸制作工艺,纸坊村也由此而得名。《阙里志》记载:“纸坊在城北十里,居人造纸为业……孔子五十六代孙孔希翥居于此,为纸坊户。”

1956年,纸坊村成立了“造纸生产合作社”,由张凤才、郑维坤为社长。

1958年,由曲阜县联社组织成立了“曲阜县地方国营造纸厂”,由张凤才、郑维坤同志当厂长,员工100多人。

改革开放以来,纸坊村村民开始在家中建池捞纸,搞家庭副业,捞纸专业户多达300多家,占全村总户数的50%以上。

2006年,王庄乡党委政府成立专门班子,研究桑皮纸的保护与传承,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9年,纸坊村桑皮纸及生产工艺被山东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4年,纸坊社区初具规模,纸坊村支两委在社区前建设了以桑皮纸制造为主导的纸坊工业园,将现有造纸户集中起来,统一调配,分散作业,集中销售,产业一体化。

同年,纸坊村桑皮纸制作人郑氏的后人郑友明,注册了“纸坊鲁明桑皮纸”商标,后又对传统工艺进行数百次改进,造出一种用于书画创作的桑皮纸,这种纸质地柔软、韧性好、纤维细,加之颜色为淡黄色,使文艺作品显得古朴生动,同时纸品吸湿性能良好,耐腐蚀,特别适合书画之用,深受广大书画名家喜爱,一经推出,大受欢迎。

图片

“鲁明桑皮纸作坊”正在生产独创的用于书法、绘画的60*40的大纸

细研工艺,打造精品

图片

桑皮纸的制作工艺繁琐而精细,整个生产过程要经过72道工序,主要工序有36道。每一道工序都需要严格把关,才能制作出优质的桑皮纸。

主要的36道工序有:砍条、剥皮、晾晒、去杂、晾晒、捆扎、浸泡、灰桑皮、倒装、蒸制、碾压、去鳞、化瓤、翻瓤、淘瓤、印瓤、挑拣、搓碓、打饼子、切瓤、撞瓤、匀瓤、打旋、沉淀、刹沫、送背头、捞纸、下纸、压纸、踩纸、元纸、晒纸、行纸、揭纸、查纸、捆纸。各道工序相辅相成,不可错位。

做好的桑皮纸纸面光滑均匀、无孔、无瑕,纸质柔韧富有弹性。成品纸一般50张称为一刀,50刀打成一捆。其规格分为:42×32厘米、45×35厘米、50×50厘米三种。

图片

搓 碓(用大木墩砸桑瓤)

用途广泛,纸中瑰宝

图片

桑皮纸纤维长,有拉力,不易断,是上等的绿色防腐原料。起初主要用于祭祀、棺材内部防腐等,后来主要用于糊制酒、油等器皿。采用桑皮纸糊制的容器盛酒、酱、油等食品,可保持几十年不变质,不变味。现在的用途主要有三种:一是拓裱字画;二是糊制木制、条制器皿;三是糊制加固农用工具。

桑皮纸制作为传统的手工技艺,其生产技艺传承完全靠师徒传承,需要制作者凭借悟性和实践才能掌握,而且以前的工人大多没有文化基础,很难形成文字记录,所以桑皮纸制造工艺保存了较为原始的造纸技术,对继承和研究我国古代造纸工艺提供了活的样本,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图片

桑皮纸非遗文化传承交流主题活动

来源:曲阜史敢当

作者:孔   苒

编辑:徐嘉欣

审核:刘   涛

终审:卓志强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