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频道
- 儒韵时评丨斯文在兹!当世界目光再次聚焦这里……
有 0 人浏览
|
评论
2024年09月28日
来源:大众网济宁
《礼记·祭统》有云,“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尼山脚下,天地之间。有一种祭祀仪式,两千多年来连绵不绝,与祭祀天地、社稷并列称为“国之大典”,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象征性仪式,那便是——“祭孔大典”。 9月28日,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拉开帷幕。穿越2500多年的对话,让世界目光再次聚焦曲阜,在孔子的出生地,领略千年的文化盛典,绵绵若存,生生不已。 作为孔子文化节核心活动的公祭孔子大典,是中华民族以祀典的形式对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历代儒家圣贤表达尊崇与礼敬的纪念活动。 其实,早在孔子去世第二年开始,祭孔活动便一直延续不断,规模逐步提升,对孔子的祭祀不仅是族人及后学的慎终追远,在古人看来,更是关涉国脉延续的国之大事。
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热”成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趋势。祭孔活动在全球范围内遍地开花,祭祀规模及影响也在逐年扩大。 “闻乐知德,观舞澄心,识礼明仁,礼正乐垂,中和位育。” 2006年,公祭孔子大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庸、范曾、许嘉璐、张立文、董金裕、钱逊等众多大家为祭孔大典撰写过祭文。 2024年9月28日,以“仁礼天下,和合大同”为主题的甲辰年公祭孔子大典仪式将在曲阜孔庙举行,以“礼宾天下、礼启圣门、礼敬至圣、礼运大同”四大篇章表达对至圣先师的敬意,充分展示中华礼乐文化精髓,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公元前551年,在济宁曲阜这座古老的城市中,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诞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涵养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兴盛的精神根脉。 孔子的成就,不仅在于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更在于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石;他主张的“为政以德”,为治理国家提供了方向;他坚守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成为一个民族传承千年、接续万代的精神高地。这些绵延不绝、经久不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足以使每一个人中国人引以荣耀和自豪,铸就了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祭孔大典,便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圣贤系统、对中华文脉的整体致敬,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落实的一个重要举措,更是儒家文化传承自信的直观表达。 如今,祭孔大典正不断创新举办方式。于2024年举办的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设主祭场,与多地联动,跨越时空界限,如同一扇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门扉,不断增强海内外同胞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还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和文化自信心。 只有文化自知,才能文化自信,进而更好的传承发展。济宁作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其重大历史责任。祭孔溯源,就是高擎中华文化传承的薪火,让孔子思想的光芒,继续照耀未来的路。
近年来,济宁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从“文化+数字”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到“文化+戏剧”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再到“文化+文明”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由尼山发源并绵延至今,不断搭建永不落幕的“文明互鉴大舞台”。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古今通理的传承,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养分。着眼未来,更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择善而用,泽被后世。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泰岱巍巍垂俎豆,秋阳皓皓照宫墙”。当世界目光聚焦这里,尼山再次奏响韶乐之音,回望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佾舞生衣袂飘飞,时光化作行云流水,文明之根深植于此……